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聚焦审核评估|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03日 14:19 信息来源:本站 教务处 作者:陈荣 王蓉 编辑:尚磊磊

西京学院:深化改革 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审核评估整改“回头看”系列专题报道

编者按: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是对我校立德树人成效和整体办学水平的全面体检,整改落实是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校将审核评估整改工作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来抓,紧扣“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工作方针,对整改进行了“回头看”,旨在检验成效、凝练经验、建立长效。为此,特策划推出审核评估整改“回头看”系列专题报道,聚焦人才培养、学生发展、思政教育、创新就业、质量文化、师资队伍、实践教学、九大工程、培养特色九个方面,全方位展示我校整改后的新进展、新成效、新风貌。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这既是一次整改成果的集中检阅,也是一次面向未来的动员号角。我校将以此次“回头看”为新起点,巩固整改成果,深化内涵建设,奋力开创我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新局面。

在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回应社会关切与产业需求的关键举措。一年来,西京学院扎实推进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在人才培养体系、专业结构优化、课堂生态提升等方面取得一系列进展,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适应力增强,展现了教育强国建设中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路上的探索与实践。

聚焦OBE理念,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坚持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OBE理念为引领,启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与核心课程重构工程”,制定《西京学院2026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从培养目标、基本原则、重要任务、课程体系等方面调整优化,系统构建高水平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线基层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明确培养目标,突出应用型特色。学校明确“培养人格健全、基础知识扎实、实践与创新能力强,具有‘匠心精神+艺术素养’的一线工程师或行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强化“面向一线、服务基层”的办学导向,推进教学卓越和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通专结合,个性发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确保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区域发展同频共振。

强化个性发展,强化深度学习。遵循“个性发展”“STEM教育”“数智赋能”基本原则,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强化学生科学探究、工程设计与数学建模能力。并在学年学分制基础上,探索实施个性化、弹性学分制,设立“自选学分、项目学分、附加学分”三类个性化学分,鼓励学生通过微专业、在线学堂等,努力在实践创新项目、产教融合项目、创业项目、重点赛事重大奖项等取得成绩,由此来获取个性学分,培养学生深度学习和高阶思考能力。

优化课程体系,创新培养模式。增加“专业图谱”“共性+个性培养模式”“实施智慧课程、产教融合课程建设”等重点任务。构建“通识教育+公共基础+专业教育+实践教育+个性化课程”五维课程结构,其中个性化课程按模块设置,每模块15–20学分,于第6–7学期开设,给予学生更多选择权,拓展发展空间。

对标系列认证标准,强化目标达成。各专业深入对标国家标准要求,科学设置“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关联矩阵,开展课程目标达成评价和毕业要求达成评价,确保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紧密对接、层层支撑。

强化专业内涵,推进分类建设与动态调整

学校以“优化结构、提升内涵、强化特色”为主线,系统推进专业建设提质增效。

完善专业规划,优化布局结构。学校系统总结“十四五”专业建设经验,启动“十五五”本科专业建设专项规划编制,修订《本科专业设置与调整管理办法》,建立“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实施专业动态调整。近三年新增智能交互设计、金融科技、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等3个新兴专业,撤销3个、停招1个传统专业,专业结构持续优化。

强化新专业建设,夯实基础保障。学校加大新设专业建设力度,增加经费投入,完善师资配备与教学条件。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相关专业整合优化,增强集群发展优势。

推进“一流专业”与“四新”建设。学校以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引领,集中资源强化专业内涵,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11个。同步推进新工科、新文科、新医科建设,“四新”项目省级立项4项、校级8项,推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

优化微专业建设,增强复合能力。出台《西京学院微专业管理办法》,突出市场导向与跨学科融合,增强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2025年9月,智能机器人、新能源造价与低碳管理等9个微专业单独开班授课,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及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多样化需求。

深化课堂改革,构建“以学为中心”教学新生态

学校以“以学为中心、以教为主导”为理念,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强化过程评价与能力导向。

优化课程体系,强化课程建设。构建“通专融合、交叉复合”的一体化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注重思维涵养,推进模块化课程建设与管理,打通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坚持德育为先,突出“匠心精神+艺术素养”人才培养特色,强化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育人协同;坚持以智启人,深化公共基础课程改革,重视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和支撑核心能力培养的核心课程建设;坚持以体育人,深化体育课项目化教学改革,进一步优化“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体育教学模式;推进数字化资源建设,探索智慧课程建设、产教融合课程建设、智慧教育评价等新兴智慧教学形式。

强化课程“两性一度”,提升教学质量。修订《本科课程建设与管理办法》,实施涵盖一流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AI赋能课程、产教融合课程等在内的“三种八类”课程建设,构建具备“高阶性、创新性与挑战度”的“两性一度”课程体系。开展“课程思政、问题导向、科研反哺、课程深度、课堂效果”五维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推动课程内容前沿化、教学方法多元化,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

推进智慧教学,赋能课堂变革。建成MOOCs24门、SPOC课程1352门、线上线下混合课程174门,其中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上线课程13门,开发“西京知了”AI辅助教学平台,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构建智慧化学习资源和教学环境。

实施成果导向教学评价,重视能力考核。修订《本科课程多元化考核评价管理办法》,弱化“一卷定评”,推行“N+3”过程考核模式,强化项目作品、非标准答案试题、实践报告等多元评价方式,实现从“知识考核”向“能力评价”转变。

育人无止境,改革不停步。面向未来,西京学院将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培养更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实现教育强国目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矢志奋斗。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