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西京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西京 -> 正文

中国教育新闻网央视网央广网:西京学院:产教融合协同发展 推进人才培养与教育创新

发布日期:2024-07-25 信息来源: 作者: 编辑:尚磊磊

西京学院:产教融合协同发展 推进人才培养与教育创新

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实施贡献力量

作者:尚磊发布时间:2024.07.24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近年来,陕西省西京学院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校企合作、科教融合,不断探索产教融合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新模式,在人才培养、教学成果、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以及教材编写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注入了强大动力,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工业与网络数字化驱动一体化创新平台

创新一体化育人体系,培养“匠心+艺术素养”特色人才。学校探索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一体化育人体系。科学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将“热爱、做透、准确、创新”的匠心精神和“运动美、艺术美、劳动美、创造美”的艺术素养教育落实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及第二课堂等教学环节全过程,打造了以“匠心精神+艺术素养”为内核的人才培养特色,为陕西经济社会发展及西部大开发培养了一大批一线工程师和行业应用型人才。

以“四坚持”为抓手,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学校聚焦地方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四坚持”为抓手,深化人才培养改革。坚持需求导向,重点建设以智能制造为牵引的工科专业群,以审计学、会计学为引领的经济管理专业群和以视觉传达设计为轴心的现代艺术设计专业群的“三大专业群”。坚持目标导向,优化课程体系,推进“一师一优课”全覆盖,形成“三种五类”课程建设体系。坚持特色发展,加强创新实践教育,建立“学院+书院+孵化”育人空间,推进“专创融合”“课程+实训+竞赛”教育模式改革,构建“课程实践—竞赛训练—活动训练—项目训练”四位一体、渐进式的创新创业实践训练体系。坚持科教融合,以应用型科研项目反哺本科教学,促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

《西安民营经济发展蓝皮书(2023)》在西京学院发布

着力推进产教融合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与科教融合,助推产教融合卓越工程师培养,制定《西京学院产业学院建设与管理办法》,推进产业学院建设。2023年,学校获批工信部“高档数控机床与机器人”专精特新产业学院。结合陕西省和西安市“十四五”重点产业,学校先后成立人工智能产业学院、数智协同产业学院等5个校级产业学院,促进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校、院领导带队走访企业和科研院所,支持教师主动对接外部资源,拓展校外实践育人平台,引入优质企业资源支持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开设新课程、开展新实践,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近3年,学校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78项。

推进新工科、新文科建设,培育高水平教学成果。学校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着力开展新工科、新文科建设,提升专业内涵,将“人工智能+”“大数据+”融入新工科、新文科改革,对16个工科专业参照工程认证要求进行提升改造。学校获批省级新工科、新文科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4项,立项校级新文科项目5项。

通过“统筹规划、校级孵化、省级培育”成果凝练机制,培育优秀教学成果。学校高度重视教学成果的凝练与总结,按照“分类指导、分层遴选、突出特色、重在培育”的工作思路,制定了《西京学院教学成果培育规划(2020-2030)》《西京学院教育教学成果评选办法》,逐步形成了“统筹规划、校级孵化、省级培育”成果凝练机制,定期开展教学成果奖申报,支持并激励各单位和教师围绕高水平成果,提升教育教学改革成效。学校近两届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评选出校级教育教学成果奖35项。

聚焦专业核心竞争力提升,推进一流专业建设。学校对标国家一流专业建设标准,紧扣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2个国家级、9个省级一流专业进行重点建设,着力深化专业综合改革,强化专业内涵建设,集中优势资源重点培育。每个专业拨付专项建设经费,在师资队伍建设、平台建设、课程与教材建设上重点发力,以一流专业建设引领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学校省级以上一流本科专业占专业总数的28.2%。

工业机器人实验室

实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提升专业水平。2018年,学校制定并实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实施方案》,首批遴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3个专业进行认证建设。按照“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学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并构建持续改进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这一举措带动了16个工科类专业按照工程专业认证要求进行建设,提升了专业整体水平。

学校聚焦内容、方法、手段改革,实施“3种5类”课程建设工程,3种即“一流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一师一优课”;5类即“线上课程、线下课程、线上线下混合课程、虚拟仿真实验课程、社会实践课程”。建立“1+3+2”的课程建设制度体系,推进课程建设与改革,打造更多“金课”,提升课程育人功能。

聚焦应用型人才培养,打造特色优秀教材。学校鼓励教师编写高水平教材,更好地发挥优秀教材示范和辐射作用,推动教材建设,制定《西京学院本科优秀教材评选办法》,确定每两年进行一次校级优秀教材评选。近5年,累计向省教育厅推荐优秀教材5部,获评省级优秀教材3部,其中2022年《项目管理》被评为省级优秀教材一等奖。

在各项教育改革工作稳步推进并取得显著成果的基础上,西京学院在专业、课程等综合建设方面也实现了重大突破。学校入选教育部“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促进计划试点高校,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9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7个。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省级一流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等44门,上线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课程13门。建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1项,其中一等奖3项。学科竞赛成绩在2018-2022年全国“民办及独立学院”大学生竞赛榜单中位列第7名,陕西省民办高校第1名。

未来,学校将坚定不移地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实施贡献更大力量。(尚磊)

近年来,西京学院积极探索创新,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校企合作、科教融合,不断探索产教融合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新模式,在人才培养、教学成果、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以及教材编写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创新一体化育人体系,培养“匠心+艺术素养”特色人才。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一体化育人体系。科学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将“热爱、做透、准确、创新”的匠心精神和“运动美、艺术美、劳动美、创造美”的艺术素养教育落实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及第二课堂等教学环节全过程,打造了“匠心精神+艺术素养”为内核的人才培养特色,为陕西经济社会发展及西部大开发培养了一大批一线工程师和行业应用型人才。

以“四坚持”为抓手,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学校聚焦地方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四坚持”为抓手,深化人才培养改革。坚持需求导向,重点建设以智能制造为牵引的工科专业群,以审计学、会计学为引领的经济管理专业群,以视觉传达设计为轴心的现代艺术设计专业群的“三大专业群”。坚持目标导向,优化课程体系,推进“一师一优课”全覆盖,形成“三种五类”的课程建设体系。坚持特色发展,加强创新实践教育,建立“学院+书院+孵化”育人空间,推进“专创融合”“课程+实训+竞赛”教育模式改革,构建“课程实践—竞赛训练—活动训练—项目训练”四位一体、渐进式的创新创业实践训练体系。坚持科教融合,以应用型科研项目反哺本科教学,促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

着力推进产教融合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与科教融合,助推产教融合卓越工程师培养,制定《西京学院产业学院建设与管理办法》,推进产业学院建设。2023年,学校获批工信部“高档数控机床与机器人”专精特新产业学院。结合陕西省、西安市“十四五”重点产业,学校先后成立“人工智能产业学院”“数智协同产业学院”等5个校级产业学院,促进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校、院领导带队走访企业和科研院所,鼓励支持教师主动对接外部资源,拓展校外实践育人平台,引入优质企业资源支持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开设新课程、开展新实践,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近三年,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78项。

推进新工科、新文科建设,培育高水平教学成果。学校推进新工科、新文科建设。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着力开展新工科、新文科建设,提升专业内涵,将“人工智能+”“大数据+”融入新工科、新文科改革,对16个工科专业参照工程认证要求,提升改造。学校获批省级新工科、新文科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4项,立项校级新文科项目5项。

培育优秀教学成果。学校高度重视教学成果的凝练与总结,按照“分类指导,分层遴选,突出特色,重在培育”的工作思路,制定了《西京学院教学成果培育规划(2020-2030)》《西京学院教育教学成果评选办法》,逐步形成了“统筹规划、校级孵化、省级培育”成果凝练机制,定期开展教学成果奖申报,支持激励各单位和教师围绕高水平成果,提升教育教学改革成效。近两届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评选出校级教育教学成果奖35项。

聚焦专业核心竞争力提升,推进一流专业建设。学校对标国家一流专业建设标准,紧扣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2个国家级、9个省级一流专业进行重点建设,着力深化专业综合改革,强化专业内涵建设,集中优势资源重点培育。每个专业拨付专项建设经费,在师资队伍建设、平台建设、课程与教材建设上重点发力,以一流专业建设引领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学校省级以上一流本科专业占到专业总数的28.2%。

实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提升专业水平。2018年,学校制定并实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实施方案》,首批遴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3个专业进行认证建设。按照“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学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并构建持续改进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这一举措带动了16个工科类专业按照工程专业认证要求进行建设,提升了专业整体水平。

学校聚焦内容、方法、手段改革,实施“3种5类”课程建设工程,3种即“一流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一师一优课”;5类即“线上课程、线下课程、线上线下混合课程、虚拟仿真实验课程、社会实践课程”。建立“1+3+2”的课程建设制度体系,推进课程建设与改革,打造更多“金课”,提升课程育人功能。

聚焦应用型人才培养,打造特色优秀教材。学校鼓励教师编写高水平教材,更好地发挥优秀教材示范和辐射作用,推动教材建设,制定《西京学院本科优秀教材评选办法》,确定每两年进行一次校级优秀教材评选。近五年,累计向省教育厅推荐优秀教材5部,获评省级优秀教材3部,其中2022年《项目管理》被评为省级优秀教材一等奖。

在各项教育改革工作稳步推进并取得显著成果的基础上,西京学院在专业、课程等综合建设方面也实现了重大突破。

学校入选教育部“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促进计划试点高校,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9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7个。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省级一流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等44门,上线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课程13门。建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1项,其中一等奖3项。学科竞赛成绩在2018-2022年全国“民办及独立学院”大学生竞赛榜单位列第7名,陕西省民办高校第1名。

通过一系列富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改革措施,西京学院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以及教材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学校将坚定不移地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实施贡献更大力量。(尚磊)